PAMPA 平行人工膜渗透膜模型
2023-04-29 22:18
平行人工膜渗透(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say,PAMPA)模型由Kansy等[6]优化建立,用于模拟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被动扩散吸收状态。
 
该模型的工作原理是:将含有卵磷脂的有机溶剂涂布在96孔的聚偏氟乙烯或聚碳酸脂膜上,卵磷脂在小孔孔隙中心形成非常稳定的薄膜。将pH7.4或pH6.5缓冲液注入形成了人工磷脂膜的96孔中,将其置入含有化合物样本缓冲液的96孔板中使得磷脂膜接触到化合物溶液,如此形成“三明治”结构:底部是待测物的供体缓冲液,中间是人工磷脂膜,待测化合物分子从下层供体缓冲液中扩散穿过人工磷脂膜,进入到上层受体缓冲液中。待扩散完毕后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或者LC/MC测定受体缓冲液和供体缓冲液中的化合物浓度,并计算出有效透过率Pe (cm/s)。Pe=-ln[1-(CA(t)/Cequilibrium)]/[A×(1/VD+1/VA)×t],Cequilibrium=[CD(t)×VD+CA(t)×VA]/(VD+VA),其中A表示人工磷脂膜的面积(cm2),VD表示供体孔缓冲液的体积(mL), VA表示接收孔缓冲液的体积(mL), t表示渗透时间(s), CA(t)表示在t时间点受体缓冲液的浓度,CD(t) 表示在t时间点供体缓冲液的浓度。
 
PAMPA模型的局限性:由于PAMPA模型使用的是人工磷脂膜,不具备转运蛋白,所以PAMPA模型仅适用于被动扩散机制的药物而不能准确预测通过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对于亲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无法通过PAMPA模型说明其是由细胞旁路渗透途径还是被动扩散途径穿过细胞膜。由于低分子量(MW<250)的极性分子主要通过细胞旁路扩散机制进行吸收,所以PAMPA模型也无法准确预测这类型分子的吸收状态。此外,滤板的孔隙率、缓冲液的pH和被测药物的解离度及脂溶性大小、扩散的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PAMPA对药物膜渗透率的测定。随着PAMPA技术的发展,通过对磷脂种类和比例、缓冲液pH值、处理浓度和时间等条件的优化,目前已形成了针对不同组织的药物渗透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药物在各类型组织中的渗透性,如针对肠道吸收的PAMPA-DS(double sink)模型、针对脑部摄取的PAMPA-BBB模型、针对皮肤吸收的PAMPA-Skin模型等[16]。PAMPA模型与Caco-2细胞、MDCK细胞模型联用,可避免独立模型的局限性,从而更准确地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渗透和吸收特性。
 
联系方式

电话:15889676060

邮箱:bkmdserver@163.com

网址:http://www.bkmd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