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多项鼓励创新的医药行业政策的推进,国内药企也开始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剥离不适合企业长期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发展的业务,以便更好的聚焦主业,控制经营风险。
又一家上市公司在年关将近时选择出售资产!
2020年1月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海尔生物发布公告称,将以2700万元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海美康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5%的股权,交易完成之后,海尔生物不再拥有从事分子诊断 POCT 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实体。有评论戏称其为科创板“首卖”,原因在于这一事项系科创板开市以来的第一笔上市公司资产转让。
至于出售原因,海尔生物在公告中表示,因分子诊断POCT具有技术难度高、开发及审批周期长的特点,在形成稳定收入和盈利前,仍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人员和管理成本,且发展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此举正是为了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更好地促进主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事实上,开启“瘦身”计划的不止海尔生物一家。就在此前几日,誉衡药业、人福医药、恒康医疗等国内医药企业相继发布资产出售公告。E药经理人通过对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进行整理统计发现,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至少已有包括南京医药、冠昊生物、金域医学等在内的18家上市公司剥离或出售资产、业务。
从公开公布的原因来看,大部分企业将出售资产的原因归结为优化资产配置、改善公司财务状况,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带量
采购、医保谈判等多项鼓励创新的医药行业政策的推进,国内药企也开始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剥离不适合企业长期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发展的业务,以便更好的聚焦主业,控制经营风险。
减少负债、补充现金流成为关键主因
事实上,类似的交易在近一段时间层出不穷。
2020年1月2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同意将持有的澳诺(中国)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出售给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且当前澳诺制药已办理完成股权转让后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此前,经交易双方协商确定,标的股权的转让价款为人民币 14.2 亿元。
对于誉衡药业来说,其出售的澳诺制药制药显然不是一块可有可无的业务。2013年,誉衡药业以4.2亿元收购澳诺制药100%股权,后者一直稳定为公司贡献利润,其主要产品是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誉衡药业2019年中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誉衡药业的营业收入为27.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2.0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7%、0.18%。澳诺制药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68亿元,净利润为0.72亿元,澳诺制药的利润对誉衡药业净利润影响达35%,仅次于普德药业。普德药业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6亿元,净利润为0.75亿元,对誉衡药业净利润影响为36%。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出售,很大程度上或许是基于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的资产负债率。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誉衡药业资产负债率为已达51.23%,处于行业偏高水平。誉衡药业也在公告中提及,出售澳诺制药所获资金可优先偿还公司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及财务费用,改善债务结构,确保公司现金流充裕,应对经营业绩压力。由此不难猜测,在内外部的冲击下,为推动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誉衡药业此举也可谓是“断臂求生”。
无独有偶,近期恒康医疗也宣布为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减少负债,聚焦主业,拟将公司持有的四川恒康源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以人民币8340 万元交易价格转让给成都雅礼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除此以外,还有四环生物、康芝药业等上市公司宣布出售资产。
其中四环生物2019年12月13日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广西洲际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出售林木资产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六万林场。而此次出售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产生大约4000万收益。
聚焦主业成主流趋势
除海尔生物外,E药经理人注意到,为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主业,宣布出售资产的国内药企也不在少数。
2019年12月31日,人福医药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人福钟祥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拟将其所持有的钟祥市人民
医院新院区不动产出售给钟祥市兴瑞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兴瑞资产先行支付部分出售价款人民币6.7亿元,最终结算金额将以工程决算审计结果为准。
人福医药在公告中表示,2018 年以来,为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公司坚定实施“归核化”战略,积极推进业务聚焦与资产优化,决定逐步退出医疗服务等竞争优势不明显或协同效应较弱的细分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钟祥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医院。而吸引人福医药在医疗机构领域布局的,正是“十二五”期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的发布。
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资本闻风而动,便掀起了一股收购医院的热潮。不过,也有业内人表示,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收购医院,但收购后的医院品牌建设、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医院医生资源配置等都成为摆在收购企业面前的难题。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医药企业运营医院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例如,财报数据显示,马应龙201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1.03亿元,同比下降41.13%,旗下马应龙药业集团连锁医院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亏损558.76万元。2018年以来,一批医药企业开始剥离医院业务,剥离原因也多为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不符。
从海尔生物退出分子诊断POCT、人福医药出售医院资产来看,早几年前本土药企通过收购资产、积极进行多元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在当下这个医药产业变革与整合的时期已经遭受到了“挑战”。在2019年第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复星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也曾表示,“大家看到比较多的是复星在并购道路上的发展,但是近两年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不断变化,从并购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
医药产业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对
企业来说,梳理其核心能力并持续投资,同时剥离或者削减非核心业务将成为主流。